原標題:教育不是流水線 拔尖人才不是產品
近日,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,江蘇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的文章《拔尖人才培養不是挑一堆會做題的學生提前做更難的題》一經發出,便受到社會各界尤其是家長的廣泛關注。
什么是拔尖人才?所謂拔尖人才,公眾的認識就是出類拔萃的創新人才。但是培養拔尖人才的口號喊了這么多年,依然沒有成型的典型的案例。究其原因,我們在培養拔尖人才方面,有幾個誤區,一是所謂拔尖人才可以過早挑選出來進行專門培養;二是拔尖人才是在科技發明領域有所突破,忽視人文社科方面的創新。這反映在現實中,就是各大中小學從小學到大學一路成績“掐尖”,而“掐”的辦法就是“考試”。
正如唐江澎所說,所謂“拔尖人才”早期培養方法,大多不過是在所有做題的孩子中間挑一堆做題比較好的孩子,把他們提前選出來做更難、更高程度的題,最后再通過考上那幾所名牌大學來證明他們的“拔尖”。
現實中,我們也經??吹竭@樣的場景,為了升學有更好的“簡歷”,家長帶著孩子趕一個又一個輔導班,參加一個又一個競賽考試。家長不停地“雞”,孩子不斷地“卷”,好學生不少,但差不多都是一個“模子”——證書多、獎項多。但結果如何?在調研中我們發現,越來越多的孩子喪失了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,被動地游走于競賽和考試賽場,越來越多的學生到了高年級尤其是大學后,迷失了努力的方向,過早地出現了心理問題。而真正的拔尖人才卻寥寥無幾。
回歸到本源問題,教育是什么?真正的拔尖人才應該怎么培養?
在筆者看來,教育應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給予他最溫暖的場域,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與尊重,才能打造培養拔尖人才的“溫床”。
陶行知先生有云:“在起腳處求平等,在出頭處爭自由”,道出了教育追求的真諦:
意思是尊重學生個體差異,給予孩子公正平等的教育起點,使每名學生都獲得發展,讓每名學生充滿信心。但現實中,“多考一分,干掉千人”的口號背后所傳遞的價值追求,令人擔憂,這樣的學校變成了名利場、競技場,這樣的學校文化只能培養出“精致的利己主義者”。
學生成長就像跑馬拉松,是個長時段的過程?,F實中,大家都擔心“輸在起跑線”。實際上,“大器晚成”者有之,“老有所成”者更有之,雖也偶有所謂“神童”“天才”出現,但隨之出現的都是“揠苗助長”式教育,后來也都星光黯淡,再無音訊。
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:在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中,規定了給予學生各種知識,但卻沒有提及最重要的東西——幸福。不管拔尖人才還是普通人才,教育,從來都要成就人的發展和幸福。
最近一段時間,北大學生吳某宇弒母案再次受到關注,誰也沒想到,那樣一個優秀的“別人家的孩子”,卻隱藏著扭曲的靈魂。很多人都認為吳的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,在筆者看來,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沒有給予他尋找幸福的能力,他在追求各種“第一”中,找不到幸福的方向。真正好的教育是能讓孩子擁有看到希望的能力、具備超凡的抗挫折能力、對身邊的一草一木一蔬一飯,也能感知幸福的所在。正如唐江澎所描繪的,好的教育一定是在向好、向善過程中不斷改進、不斷變革的教育,這個過程雖慢,卻值得教育工作者期待、等待、靜待。(解艷華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