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讀書好”這件事,古今中外圣賢大師們都有不少神評高論?!皶q藥也,善讀之可以醫愚”。在西漢劉向眼里,書簡直就是藥,讀好了是可以醫療愚昧的。在“讀書好”的論叢里,把書喻作“燈、塔、路、橋、帆”的最多,大都熟知,無須贅述。近代出版家張元濟先生有句話:“天下第一好事,還是讀書”。國學大家季羨林對此話的解讀是:人類脫離了獸界以后,就開始積累智慧,文字發明后,把腦海里記憶的東西搬到紙上,就形成了書籍,書籍是人類智慧代代相傳貯存的寶庫。后一代人可通過讀書,繼承前人智慧,永遠不停地向前邁進。而禽獸沒有這種本領,每一代都退回原點,從零開始,一只蠢豬從一萬年以前到今天仍然是這樣蠢。這么一說,讀書不是“天下第一好事”又是什么呢?嚴文井先生也說:“書籍,在所有動物里面,只有人這種動物才能制造出來。讀書,人才更加像人”。不僅如此,列夫托爾斯泰還認為“理想的書籍,是智慧的鑰匙”,就是說,讀書不僅是把前人智慧傳承過來的接力,還是打開智慧之門的鑰匙。通過閱讀,進入無垠之境,未知之域,擦出火花,激發靈感,進行新的創造。至于現代與當代說“讀書好”的,就更多了。楊絳的“讀書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”是從提升素質說的,另有“讀書是世上門檻最低的高貴舉動”是從提高品位說的,“讀書是世上門檻最低的投資”是從價值增值角度看的,還有“讀書是女性的深度美容”則是從改變氣質說的,多了去了。
然而,古今中外,最實際、最功利、最著名、最生動形象、最具誘惑力的還是宋真宗趙恒,為大力倡導讀書,他御筆親作《勵學篇》說:富家不用買良田,書中自有千鐘粟。安居不用架高樓,書中自有黃金屋。娶妻莫恨無良媒,書中自有顏如玉。出門莫恨無人隨,書中車馬多如簇。男兒欲遂平生志,五經勤向窗前讀。其中“書中自有千鐘粟,書中自有黃金屋,書中自有顏如玉,書中車馬多如簇”四句,則成為最忽悠人讀書的名句。試想,有此四樣兒,哪個男兒見書不讀?近千年來,《勵學篇》寥寥數語,迷醉天下士子,并由此引出北宋晚期汪洙的《神童詩》。詩中“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”與元代劉祁“十年寒窗無人問,一舉成名天下知”等名篇名句一起助推“學而優則仕”、“讀書做官”風氣和思想的流傳。近代、現代尤其當代,盡管“讀書好”的言論林林總總,特別是有了當代的“讀書投資說”和“價值增值說”,但從其功利、誘惑力和生動形象上說,真還沒有超過宋人的。由此猜想,宋代尤其是北宋,讀書之風該有多么興盛。
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社區
